2025年3月29日,一辆小米SU7在高速撞击后爆燃致3人遇难,事故引发全网对新能源车安全设计的激烈讨论。家属质问。这场悲剧背后,不仅是技术与生命的博弈,更是智能汽车时代安全标准的集体反思。
事故发生后,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媒体发声:“车辆撞击后车门锁死,她们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!”小米官方回应称,全车配备4个机械应急拉手,位于车门储物格下方,断电后仍可手动解锁。客服强调“用户需熟悉操作”,但家属质疑:“撞击后车内人员或已昏迷,如何寻找拉手?”
雷军公开承诺“不回避责任”,但声明仅强调“配合调查”,未直接回应车门锁死原因。小米技术人员解释:“碰撞可能导致线束断裂,信号中断无法解锁”,但这一风险是否在车辆设计时被充分评估?
冗余设计的成本困境:双电源、独立信号通道等方案成本高昂,低价车型往往“阉割”安全配置。
用户教育的缺失:车企将安全责任转嫁给用户,要求“熟读手册”“自备破窗器”,却未在销售环节强制培训。
国标滞后于技术迭代:现行标准仅要求“碰撞后5分钟内不起火”,却未规定车门解锁的冗余机制。
小米公布的行车数据显示,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2秒,驾驶员接管后仅1秒便发生撞击。业内人士指出:“车企过度宣传智驾能力,让用户误以为系统能处理极端场景”。
小米SU7的车门锁死争议,撕开了智能汽车行业“重营销、轻安全”的疮疤。当车企用“颠覆性技术”收割市场时,更需铭记:安全冗余不是成本,而是对生命的敬畏。雷军说“用行动回答关切”,而消费者期待的“行动”,是下一次事故发生时,车门一定能打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